首页>旅游攻略>伊朗旅游游记(上)

伊朗旅游游记(上)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1日 信息发布:足动旅游网 游客/发表人:文学小青年)

清真寺浩繁如宇宙的花纹不能代表伊朗。庞大严厉的信仰体系不能代表伊朗。头巾黑袍的绮丽女人不能代表伊朗。每一张笑脸每一声问候不能代表伊朗。这一切熔炼出的矛盾冲突,才成为完整的伊朗。

伊朗旅游游记(上)

束缚与自由,诗意与暴戾,戏剧与日常。它不夸张,不妖魔,它只是和我们的生活,有那么一点不一样。我们总是先为不一样惊叹,然后渐渐发现那些一样。一样的恒久不变的人性之光,还原了伊朗温柔的真相。在伊朗旅行最有意思的事莫过于攀爬至各种屋顶寻找奇遇。

你好,伊朗

夜幕降临,刚认识不到一小时的伊朗小伙带我走在古桥底下干涸的河床上,英语不灵光的他正费尽全力地跟我介绍着眼前的一切,“one,two,three…”看这架势他是想替我数完这一个接一个的桥洞,我便立刻说出了“thirty-three”,嘿,作为一个来伊朗的旅行者如果连鼎鼎大名的三十三孔桥都不知道这也太不自重了。

只是正值冬季枯水期,无法看到连绵的巨大的桃形桥孔倒映在河面的迷人景象,他替我遗憾地耸了耸肩,突然又好像发现了什么,拉着我朝另一个桥洞走去。借着橙黄色的灯光,看见了桥洞下的几个年轻人,他和他们用波斯语交谈起来,随后,中间那位起身从身后拿出了把吉他,弹唱起来。

我还没来得及惊讶,他旁边另一位又变戏法般地掏出了把小提琴加入进来,乐声更加饱满有了层次,我身后路过的人们也纷纷停住了脚步,发出低沉的和声。磁性的嗓音,异域的旋律,在几个世纪的桥洞下混响出了史诗般的气势,而此刻古桥上的月亮正在升起……

“妈呀,我在伊朗”

这是美国国家地理出品的一档旅游节目的名字,9个半小时,从上海落地德黑兰后,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这几个字。飞机刚一停稳,我便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脑袋和脖子裹了个结实,在伊朗,女性不戴头巾出现在公共场合,那已经是33年前的事了。过海关时并没有遇到传说中的男女分开通道,坐在玻璃窗里穿着迷彩服的官员打量了我一番之后开始皱着眉一页一页仔细翻看我的护照,接着敲上了入境章。我也正式走进了这个被符号化的神秘国家。

出了机场,本着童叟无欺的真理,选了位老伯的计程车去城区。虽然是能源大国油比水便宜,但由于长期被西方制裁,这里的汽车都是二三十年前的老旧款型,戴着老花镜的司机老伯驾着和他倍儿搭调的老旧计程车,哐当哐当,费力又认真地驶在一片荒原之中。为了营造一点在异国流浪的气氛,坐在副驾驶的我指了指汽车的收音机示意老伯能否来点本地音乐,他捣鼓了几下开关,未见成效,我摆了摆手让他还是专心驾驶,他却铁了心要让我这个顾客满意,开始一路拍打收音机,后来干脆靠边停了车,看他下了车,我正纳闷,这时他摆弄起车尾的天线,收音机也终于传出了音乐,我笑着朝他竖起了大拇指。可是这得来不易的波斯音乐怎么听着那么耳熟呢,一曲完毕,收音机传来字正腔圆的中文,“这里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好吧,我相信中国和伊朗是好朋友了。流浪范儿没得瑟起来,却也添了几分安全感。

车驶进了德黑兰城区,车窗外的这座城市,少见英文标识,满大街都是蛇形的波斯文,高贵的波斯人也依然固执地用着他们自己的年历,除了星期几是一样的,时差比北京时间慢了4个半小时外,其余的年月日则完全不一样,这在签证上的日期便已早早体现。他们也不屑使用全世界惯用的阿拉伯数字,车票、价签、车牌、门牌以及日历统统用的是波斯数字,我像回到了幼年时代一切从数字开始学起。而路过的一栋栋建筑也完全超出过往的视觉经验,外立面遍布各式颜色丰富的宣传画和伊斯兰特有的花纹,稍微做点功课便不难了解,宣传画上最常见的两个头像分别是不同时期两位重要的宗教领袖。在未来的旅程中,我逐渐发现他们是伊朗最高权威的符号化象征,作为这个国家的标志性细节而无处不在。

相关阅读:

伊朗旅游游记(上)

伊朗旅游游记(下)

足动网http://www.zudong.com

旅游尾单/特价(重庆)一键加入尾单群,坐等特价送上门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评论